雖然 GHG Protocol 是全球最廣泛使用的溫室氣體盤查框架,但在台灣,絕大多數公司仍以 ISO 14064-1 為主要依據。
本文將帶您了解企業在未來若「轉換到 GHG Protocol」可能遇到的三大困難,並說明為什麼台灣公司傾向以 ISO 14064-1 起步。
一、範疇三排放(Scope 3)要求過於全面
ISO 14064-1 在處理 Scope 3(範疇三)時較有彈性,公司依據自身產業與營運原則進行重大項目揭露(非規避守規義務前提下)。
但 GHG Protocol 要求涵蓋 15 個類別,任何影響有實質排放的範疇三類別皆要計算,不可任意排除,基本上即為逐項揭露,除非無相關領域,對企業來說是一大負擔。
二、已建立的文件與系統需大幅調整
因 ISO 14064-1為ISO架構下標準,故相關文件可依ISO標準架構整合到 ISO 9001、14001、45001 等管理系統中。
若要轉成 GHG Protocol,不只需要重新定義邊界與範疇,數據蒐集表格、人員訓練甚至供應鏈合作機制都要重新整合,成本和時間都會增加。
三、範疇三(Scope 3) 的兩難:數據蒐集難,改善空間小
企業在實務操作時,常需要蒐集上下游貨物運輸、員工差旅、供應商活動等資料,過程耗費大量人力與時間,但最後能帶來實際減碳成效的部分卻有限。
換句話說,企業投入與產出的比例不對等,容易陷入「數據花很多時間做完,但改善空間有限」的困境,這也是多數公司遲疑是否要完全轉向 GHG Protocol 的原因之一。
ISO 14064-1 不只是做溫室氣體盤查,它的 終極目標是協助企業減碳、邁向碳中和。
這點在 ISO 一系列標準中很明確:
-
ISO 14064-1:溫室氣體盤查與報告
-
ISO 14064-2:專案型減量
-
ISO 14067:產品碳足跡
-
ISO 14068:碳中和標準
這是一套可以「串接」的架構,企業從盤查、專案減量、產品足跡到碳中和,都有明確的指引與查證規範。
相較之下,GHG Protocol 雖然在國際上被廣泛使用,但它 缺乏後續延伸到減碳與碳中和的完整標準化路徑,企業若以 GHG Protocol 為主,後續仍需再找其他標準來補足。
最新版ISO 14064-1 溫室氣體企業訓練專班、課程資訊、免費輔導諮詢
客服信箱:service@jsconsulting.com.tw
諮詢專線:0800-020-5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