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物多樣性與企業永續:為什麼企業需要關心自然生態?實務與GRI 101揭露指南
近年台灣與國際常見到類似新聞:某地因開發造成大量蝴蝶消失、海岸工程影響潮間帶、極端天氣使農作物歉收、咖啡豆因氣候與病蟲害減產而漲價。這些事件看似與企業距離遙遠,但背後都有共同關鍵——生物多樣性正在快速下降,而自然系統的不穩定,也已慢慢影響產業營運。
一、什麼是生物多樣性?
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地球上生命的「豐富度」,包括不同物種、基因組成以及各種生態系。例如:森林、濕地、海洋、農田等,每個環境都有自己的角色。
它就像一座大型機器的齒輪,只要其中幾個齒輪壞掉,整體系統就會不穩。
舉個生活例子:
-
沒有蜜蜂授粉,水果與蔬菜會減產;
-
沒有健康的土壤,農業收成會變少;
-
沒有多樣的海洋生物,漁獲量會不穩定;
-
沒有森林,淹水與坡地災害風險更高。
因此生物多樣性不是環境議題而已,而是影響食物、生產、能源、安全與整體經濟的基礎。
二、為什麼企業永續需要討論生物多樣性?
GRI 101 生物多樣性的精神指出:企業應了解自身營運是否對自然造成壓力,也要理解自然衝擊最終可能回到企業本身。
以下三個理由最容易理解為什麽企業要開始投入生物多樣性:
1. 生物多樣性受損 = 成本增加與營運不穩定
近年咖啡豆、可可、棉花等原料價格波動,原因之一便是氣候與物種減少造成病蟲害增加、生產條件變差。
製造業、零售業、食品業,都可能因此面臨:
-
原料供應不穩
-
價格上漲
-
品質難以維持
2. 國際供應鏈開始要求自然相關揭露
例如:歐盟的 CSRD 與全球 TNFD(自然相關財務揭露框架) 都開始要求企業評估「是否在敏感地區營運」、「是否破壞棲地」與「是否使用具爭議的原物料」。TNFD 的核心精神是協助企業辨識並管理自然資源相關的風險,已成為國際供應鏈的共同要求。
換句話說,生物多樣性已成為供應商必備的永續條件,企業不做會降低競爭力。
3. 社會期待與法規都在提高標準
各國對工業區開發、建設工程、用水、排放、土地使用都有更嚴的要求。如果企業未事先評估風險,可能會遇到延宕、罰則或社會爭議。
三、企業實務可以怎麼做?
下面四個方向是一般企業都做得到的起點,不需要投入大量成本,也能符合 GRI 101 生物多樣性的基本精神:
1. 盤點:找出企業可能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地方
-
工廠是否靠近河川、山坡地、保育區?
-
蓋新廠、做工程是否會影響棲地?
-
原料是否來自可能破壞生態的來源?
這些是大多數企業最容易開始的部分。
2. 管理:減少對環境的干擾
-
做排水與水質管理,避免影響附近水域。
-
增加廠區綠化或保留原生植栽。
-
透過噪音、光害管理維持周邊生態穩定。
-
要求供應商不得使用非法伐採或造成棲地壓力的原料。
3. 補強:能復育的地方盡量做
不一定要大規模植樹,實務上也可以是:
-
改善廠區水溝、水池,使其有基本生態功能。
-
支持地方政府或 NGO 的保育行動。
-
參與社區的環境志工活動。
4. 揭露:把作法與成果寫入永續報告書
在永續報告書中揭露生物多樣性相關內容時,重點不在於篇幅長短,而在於能否清楚呈現企業的影響、管理方式與改善成果。依據 GRI 的要求,企業通常需要回答三個核心問題:
- 影響在哪裡?
企業可說明營運據點、供應鏈或工程開發是否接近敏感棲地、河川、濕地、坡地或保護區;若不在敏感區,也可描述主要的環境接觸面,例如用水、排放或土地使用行為是否可能對自然造成壓力。 - 如何管理?
說明企業採取哪些措施減少對生態的干擾,例如排水管理、綠化維護、噪音與光害控制、採購政策、工程施工規範等。若企業已建立內部標準、例行稽核制度或設置專責人員,也可以適度揭露,展現管理系統的完整性。 - 是否有改善或復育?
實際成果可包含:改善廠區水質、增加綠地覆蓋、導入友善植栽、協助社區進行棲地修復、參與地方保育計畫、或是供應商改善原料來源等。不需要強調巨大成效,只需呈現企業對自然衝擊的理解與持續改善的行動。
整體而言,揭露生物多樣性不必過度包裝,而是以具體行動搭配簡潔說明,讓利害關係人能快速理解企業對自然環境/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與相關管理作法。
守護生態,就是守護企業的長期競爭力
生物多樣性不是遙遠的環保議題,而是關乎企業營運穩定、生產安全與供應鏈風險的核心議題。從盤點影響到建立管理措施,再逐步投入復育行動,企業能在現有限制下務實推動生態保護,同時展現永續治理的責任。
進一步諮詢ESG永續輔導和訓練
客服信箱:service@jsconsulting.com.tw
免付費諮詢專線:0800-020-500
